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社論-四書需以熱情授之,非以考試逼之


這篇文章提出一些論點支持四書教育,這些論點當中哪些有道理,哪些沒有道理?

...

社論-四書需以熱情授之,非以考試逼之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中新國文課綱,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四書列為必選,這原是深具遠見的政策,但不少人卻批評此舉將增加學生的負擔,壓縮學生發展多元興趣的空間,對此我們有不同的看法。

長久以來,在升學影響教學下,高中老師教古文、學生讀古文皆以獲取學測高分為目標。這樣的學習自然難以領略古人文采之壯闊、意境之深遠,因此沒有熱情的學習,聽聞四書列為必選,怨聲四起也就不足為怪了。

1.然而四書果然這麼乏味嗎?當然不是。不久前大陸學者于丹所出版的「論語心得」一下子就賣了四百萬本,顯然四書及古文詩詞是充滿哲理與趣味的,只要老師能以熱情深入淺出的講解,必定能讓學子們重拾學習的樂趣。這些哲理非僅有助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中的文采與思辨對於邏輯的推論與言語的發表能力,更有莫大的助益。

2.許多人記憶中的論語只有「吾日三省吾身」、「父母在不遠遊」、「民無信不立」等等。事實上,論語把許多混沌的概念做了清楚的定義,讓美德與貪婪、公利與私欲有了明確的界線,「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貞而不諒、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和而不同」這些散見在論語的隻字片語,蘊藏了多少人生哲理;泰與驕,威與猛看似一線之間,但歷史的興衰、人生的成敗,經常就在這幽微之間。

3.四書也充滿了思辨,經由孔子與弟子們的辯論,今天人們推崇講氣節的文天祥、史可法,對於投降匈奴的李陵、在元朝出仕的趙孟頫難以認同。孔子也持相同看法嗎?論語《憲問篇》剛好也有這麼一段,子路與子貢詢問孔子:「管仲沒有追隨他的主子公子糾一起死,反而投效他的敵人齊桓公,是不仁」;孔子非但不責備管仲,反而稱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孔子心中想的是天下黎民的大仁,而非忠於一姓一氏的小仁。這些精采的對話,迄今對我們仍有莫大的啟示。

4.論語與孟子也有許多關乎經濟政策的談話,迄今讀來仍令人受用無窮。論語《顏淵篇》裡記載著魯哀公在經濟蕭條時把稅率升至十分之二,依舊不足因應財政所需,他問孔子的弟子有若說該怎麼辦?有若主張將稅率降至十分之一,魯哀公聽不懂,有若說了一句千古名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有若雖沒有讀過經濟學,但其遠見已然超越許多經濟學家。近年金融海嘯各國提振經濟的重要策略之一,即是調降稅率。

5.但儒家也不盡然在每個時刻都主張降稅。西元前三世紀大商人白圭主張效法鄰國,把稅率降至二十分之一,孟子在《告子篇》裡與白圭有精采的辯論;孟子以鄰邊的貉國經濟規模不同於中國,認為不宜把稅率降至二十分之一。兩千年後的今天,同樣有許多人像白圭一樣,絡繹不絕地建議政府效法鄰國調降遺贈稅、營所稅,這樣的主張是否有道理,讀了四書也可以給我們一些新思維。

6.四書裡所蘊涵的哲理及趣味很難述盡說竭,它就像一座礦山,誰挖得深,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寶藏。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是台灣知名的經濟學家,1960年代讓台灣經濟走向現代化的「十九點財經措施」即由其起草,他寫過無數氣勢磅礡的文章,改變不少政策走向。他所以能以一管勁筆游刃其間,就是因為他古文讀得多,他曾說:「孟子、左傳及古文觀止我都背過,我寫文章多得力於這三本書。」

7.非僅王作榮認為四書等古文的閱讀重要,詩人余光中也在前年發表文章反省九十年前棄文言、行白話的五四運動,他說:「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應該不算學究中的遺老。讀了六十多年的英詩,教了五十多年英詩,也做了半世紀的翻譯,我的結論是:古典文學與古文對現代作家的修養與氣度,教益至鉅。」

8.我們所以在這一份財經專業報紙發表這樣一篇社論,主張教育主管部會重視四書及古文的課程,實在是因為讀四書、古文已非僅僅關乎教育而已,更關乎國家競爭力。因為文字運用的細膩度反映的正是思想的精確度,沒有好的文字邏輯與思辨哲學,言語乏味、思想混沌,用之於私人企業自難有創意,用之於政府部門又豈能提出開創性的政策?

9.教育部把四書列為高中國文課綱必選,值得肯定,但這些課程仍得由學校老師為學生講解,深盼老師們能以最大的熱情,讓學生領略四書裡文采的壯闊與哲理的趣味。如此在教育上邁出的小小一步,對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將發揮難以想像的貢獻。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真愛聯盟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修正建議書摘要版(節錄)

以下節錄自這裡。真愛聯盟定義了三個重要概念,並宣稱目前的教材因為混淆了這三個概念將對小孩造成不好的影響。

我的問題:
  1. 真愛聯盟對這三個概念的定義適切嗎?
  2. 如果混淆這三個概念,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嗎?
  3. 根據真愛聯盟對教材的描述,教材有混淆這三個概念嗎?如果有的話,你認為這樣的教材會造成真愛聯盟所說的那些不好的影響嗎?
  4. 真愛聯盟的其它論點有道理嗎?

...

在說明問題之前,須要先澄清一些重要名詞的意義如下:
性別:是指男性/女性之別,或又稱生理性別。是法律與社會文化所接受的定義。
性取向:是指在選擇性伴侶時的取向,例如:男性選擇男性作為性對象,就是同性戀。若男性選擇女性作為性對象,就是異性戀。當然也有雙性戀。
性別特質:(或性別氣質)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或性情表現與一般社會大眾對其「性別」的傳統印象不一定是相同的,例如:男性表現娘娘腔的特質,或女性表現陽剛的氣質或中性外表等。但是性別特質的表現與傳統不同,不一定就就表示他/她的「性取向」是同性戀或異性戀。事實上,許多的同性戀者從外表或氣質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我們認為,「多元的性別特質」的確是存在的,也應該積極地在教育與成長環境中給予適當的保護與尊重。但是我們也強調,「性別」就只有男/女二元的分別,並沒有所謂的多元性別。同性戀(男性愛男性、女性愛女性)、異性戀(男性愛女性、女性愛男性),還是在男/女二元之中,而是個人的「性取向」不同,選擇性伴侶時的對象性別不同而已。

以下是我們看到課綱的重要問題摘要:

  1. 一、 對「性別」定義含混不清:「性別」與「性取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課綱中卻常將兩者混為一談,有時「性別」指男女之別,有時又變成「性取向」同性戀/異性戀之別,而且對於社會主流之異性戀充滿了敵意。因著與性別相關之主要概念定義含混不清(例如,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性傾向、性別弱勢、多元、多元的性別特質、多元家庭型態等),造成課綱從「能力指標」、「補充說明」到教材之間概念不一致,因此造成課綱及教材編寫者各自表述,導致「性別」多處變成同志運動者所定義的「性取向之別(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似乎變成了推動「同志」的教育。
  2. 二、 「性取向」與「性別特質」的混淆─例如:教材中所引用的國中小性別霸凌案例(如譏笑其他學生娘娘腔、男人婆、死gay等),其實是屬於「性別特質」的霸凌,而不是針對孩子的性取向而來。在國小、國中的孩子,要解決霸凌的問題,國中小階段應該是去教導孩子認識並尊重各種「性別特質」的差異,而不是去教認識各種「性取向」或瞭解自己的「性取向」。
  3. 三、 課綱中有些能力指標明顯不適合國中小階段的學童:例如:課綱中國小五、六年級即開始要孩子「認識多元的性取向」(課綱能力指標1-3-3),國中就要孩子「瞭解自己的性取向」(課綱能力指標1-4-3)。在課綱中「性取向」的定義是指「在選擇性伴侶時的取向」。一般而言,此階段的孩子原本就跟同性朋友比較親密,很容易形成同性死黨,這不只是學術理論,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經驗。但這樣的親密情感並非就是同性戀。再者,此年齡階段的孩子,大腦前額葉尚未完全成熟,判斷力仍有限,若勉強孩子提前決定自己的性取向( 我是同性戀?異性戀? 或是雙性戀? ),是揠苗助長,極可能導致孩子性別認同與友伴情感的混淆,也會帶來親子之間無謂的張力或衝突,嚴重影響親子關係及孩子身心健康之正常發展。
  4. 四、 課綱中提到「性」與「愛」時,多強調個人權利及自主性,甚少談及責任。課綱中指出「性是人的基本權利」,對於性愛的觀點也多從「性解放」的觀點出發,與其他領域的課綱精神及教導彼此衝突。例如,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課綱中談到「性」的時候,會兼顧個人權利與社會規範。並且在談到「性與愛」之社會規範時,會讓孩子瞭解到社會規範對他的保護作用,教導學童「認同、遵守或尊重」。相較之下,性別平等之課綱談到「性」,只強調「自主權」,對於道德、社會、文化之規範則採取敵視的態度,告訴孩子不要遵從大眾給的性別標籤(如:男/女),積極鼓勵孩子「突破」現有的社會規範(如:一男一女之婚姻制度等)。其實,我們認為,健康體育領域、綜合活動領域與 社會學習領域的內容,已經將學童所需要學習性與性別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涵蓋得很完善,不需要疊床架屋,以免性平課程與主要學習領域所傳遞之價值衝突,造成學童及教師教學上的困擾。
  5. 五、 性別平等教育重點應該是教「尊重」的態度,而非「內容知識」。涉及同志的議題部分,應該是教導「尊重同志的教育」,而非把孩子當成「同志」來教育。但現有的教材不是將重點放在「尊重」同志的教育,而是「推廣同志」的教育,甚至強力引導孩子接受同志運動者對於性關係、性別、情感、婚姻、家庭的觀點。在教材中多處提到「性別」的部分(如:性別人權等),皆變成灌輸「同志」相關的內容知識或同志人權。教材之所以如此離譜,其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課綱未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將「性別」與「性傾向(或性取向)」區分清楚。所以,如果想要根本解決教材問題,就必須先修改課綱,以免將來教材之編纂問題還會層出不窮,甚至違背了性別平等教育之精神。
    例如:《認識同志─教學資源手冊》(99頁)中敘述:「『尊重同志教育』及『同志教育』其實在意義上及實施對象上是有些不同的,但強調「同志教育」是因為我們確實無法把同志學生『找』出來做特別課程,只能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明白以同志學生為主體來發展『同志教育』。實施同志教育課程的同時,須進行一般性別平等教育…,也會幫助學生在進行同志教育課程教學時,較得到全面性的吸收。

結論:

以上只是課綱中容易引發爭議與誤解的一些重要摘要。我們指出這些問題並非是要阻礙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或推廣,而是為了要避免誤解或錯誤的延伸。我們相信一個更完整清楚的課綱,才能幫助我們社會以更成熟理性的方式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尊重「多元性別特質」與尊重不同的「性傾向」,並且使得這些多元特色可以在校園與社會中和平相處,並且在目前法律與社會道德標準下保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樣才更能夠真正落實性別平等的精神。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搶救台灣中文力!(摘錄)

商業週刊這篇報導討論我們這些死小孩的中文能力問題,企圖指出(A)現代年輕人的中文能力低落,而且(B)這樣的能力低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並且提出(C)挽救的修正方向。以下我依照上面的區分,將它的段落重新編排。

要讓中文能力成為值得討論的議題,這份報導至少要成功地建立A和B。因為,例如說,如果這份報導所說的那種中文能力一點也不重要,就算年輕人在那方面都很爛,也沒有什麼關係。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下面三件事情必須成立:
  1. 在A之中,至少有一個論點有道理。
  2. 在B之中,至少有一個論點有道理。
  3. 在A之中有道理的那個論點,和在B之中有道理的那個論點,它們講的「中文能力」是同一個東西。

(3)是使得這份報導值得作為訓練題目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份報導裡討論的「中文能力」其實有好幾種歧義,這些歧義使得A裡的一些論點,即使成立,也無法支持B裡的某些論點;B裡的一些論點,即使成立,也無法支持C裡的某些論點。這份報導對於這些歧義不加以區分,使得它可以把所有和中文能力相關的東西混在一起談,讓自己的主要立場看起來連貫且壯大。在一大堆雜七雜八的論點當中同情地理解這份報導要講的東西,並且盡量替它建立有道理的論證,這個任務,我相信,使得這份報導成為推論練習有史以來最難的題目(小丸:也才三篇啊靠北)。

下面這些方向是大家可以嘗試的:
  1. A裡的哪些論點有道理,哪些論點沒道理?(姑且不論這些能力是否重要,哪些論點足以讓人相信它所提到的能力確實是現代年輕人比較缺乏的?)
  2. B裡的哪些論點有道理,哪些論點沒道理?(姑且不論現代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缺乏那些能力,哪些論點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讓我們相信它所說的那種能力很重要?)
  3. C裡的哪些論點有道理,哪些論點沒道理?(哪些論點提供了我們充足理由去相信它建議的修方向有助於培養它所說的那種能力?)
  4. A、B、C各自討論了幾種「中文能力」?在A、B、C當中,有哪些「中文能力」的意思一致而無歧義,使得我們可以在這個「中文能力」的意義下,一路從A推論到C?
  5. 根據(4),有哪些對於中文能力的修正方向,值得我們參考?(如果你覺得C提到的都不好,也可以自己提供)

...

商業週刊 陳雅玲

A.主張年輕人中文能力爛的論點

A1.「很多人說我們的孩子英文不好,我看他們中文更糟,可以說是江河日下!」擔任大學兼任教授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皺著眉頭說了一個真人實事的笑話。「有一次考試,我要學生扮演內政部長,寫信給民眾。他竟然開頭就寫『親愛的某某』,最後簽完名還寫一個『欽此』,把自己當皇帝了!」

A2.北師院語文教育系教授陳正治也有類似經驗。有一次他參與警察特考閱卷,作文試題「反省」, 竟然有兩百多人大談「反對省政府」,「審題都審錯了!我們只好把這些笑話拿來調劑無趣的閱 卷工作。」

A3.往下延伸,似乎問題更嚴重。台中縣豐原高中就曾傳出學校段考時,許多班只有六、七名學生及 格——這是過去不及格的人數。至於作文,不僅談不上「起承轉合」,連段落都不會分;考題要 求作文字數不得少於六百字,學生寫兩百字就交卷,原因是「寫不下去」。「國文程度惡化問題 值得重視,」該校國文老師一致認為。

A4.擔任多屆大學測驗「國文科閱卷總召集」的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表示,過去只有五、六萬考生 參加大學聯考時,他很容易挑到「標準卷」,也就是讓所有閱卷老師參考的A等卷;但是現在十 二、三萬人應考,反而不容易再看到那樣令人驚喜的文章。「當然偶爾還是有比以前好的,但情形越來越少。」何寄澎手抱前胸,慢條斯理的分析:以前二 !%非常好,五!%中等。現在呢,很好的只有一成不到;語句都寫不完整的,增加到四!%左 右;剩下來中等的,內容還算通順,但是毫無創意,欠缺自我思維、理性感性的表現,每篇內容 看起來都一樣。

A5.中文閱讀力的下降,也間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力。台北補教界數學名師沈赫哲就曾表示,現在的 中學生數學不好,其實是國文不好,連應用題所敘述的情境都看不懂,如何談計算。不只數學老 師頭痛,生物老師也傷腦筋。受邀為新版教科書提出改善意見的生物老師,就有許多位表示「文 字太深,現在的孩子看不懂」。十年教改,確實使台灣在本國語文教學上,遭到比其他國家更為 嚴峻的考驗。


B.主張中文能力重要的論點

B1.台灣流行歌、連續劇等娛樂產業,之所以能在華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所憑藉的,就是台灣人的 中文能力——女作家瓊瑤以她細膩文雅的對白、迭宕曲折的情節,吸引了六億大陸人口觀看她的 連續劇;台灣從一九七!年民歌時代培養出來的詞曲創作好手,二十年來,更讓台灣成為華人音 樂的「研發中心」:王菲、孫燕姿、那英、李玟等香港、新加坡、大陸、美國的華人女歌手,都 是在台灣「打造」成功,才紅回自己的出生地;阿妹、周杰倫台灣「土產」,更是紅遍全球華人 市場。
從廣告、電影等文化創意產業來看,台灣的文字能力、文化內涵,也遠遠勝過其他華人地區。

B2.「大陸的電影譯名常常被台灣人當成笑話講,」暢銷作家吳淡如一次在她主持的廣播節目「好時 光」中,舉了許多例子,像是大陸把電影「魔戒」(King of The Ring),譯成「指環王」; 「梅崗城的故事」(Kill a Mochingbird),譯成「殺死一只知更鳥」。

B3.如今在高科技、腦力服務業等領域,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中文能力也越發重要。張忠謀提出 「中文優勢論」,日本經濟專家大前研一也認為,語文是台灣在中國大陸崛起時代,很重要的先 天優勢。中國大陸快速擴張的製造業,非常缺乏專業的支援性服務。台灣則有語言上的優勢,又 有製造業的底子,可以在教育訓練、環保顧問、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領域搶到黃金機會,這也 是新加坡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

B4.世界聞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就為兩位大師的觀點作了最佳例證。其官方網站徵求人才的網 頁上,註明:「在邀請求職者進行面試之前,我們可能會透過電話評估某些求職者的中文能力。 每一位求職者都必須具備流利的中文能力(我們對「流利」的定義,是指除了讀寫能力之外,還 能夠以中文主持業務會議)。」

B5.美籍公關專員王磊智以頗為流利的國語解釋,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的客戶除早期較多外商,絕大部 分都是本土企業,有時台灣的顧問也要到大陸支援專案。「採訪、蒐集資料、跟各階層員工談問 題、開會、寫報告,都要用到中文,所以中文的溝通能力很重要。我們的應徵者中,很多在台灣 出生、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公司希望他們加入之前,就具備很好的中文表達能力。」

B6.長年關心人文教育的師大美術系教授何懷碩痛陳:為何母語文重要?因為語文就是思想,一個民 族處事做人的觀點、看待自然與生命的基本態度,都蘊含在語文裡。母語文沒有建立好,將使自 己的文化空洞化,未來整個世代素質下降。「競爭力不是減低,而且是喪失。」他說,文化殖民 地不可能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只好成為強勢文化支配下的「奴工」。

B7.優美的情操蘊含於優美的文字中。你看白先勇的牡丹亭,這次上、中、下三本連臺大戲,九千張 票全部賣光光。這麼精微的藝術,音樂、演員是大陸的,但是劇場的美學、燈光、舞台,還有觀 眾,都是台灣的。也就是說,大陸有一流的崑曲演員,但是一流的崑曲觀眾卻在台灣。為什麼在台灣?因為優美的文字能力是需要教養的,我們高中,甚至大一國文,有一半讀的都是 古文。全世界的華人,只有台灣是這樣。所以詞打在字幕上,台灣的觀眾可以瞭解、由衷的欣 賞。這引伸到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有很好的條件,但看怎麼經營。


C.被建議的修正方向

C1.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徐國能認為,以前有很多不識字的文盲;現在則有很多受過教育,卻沒 有閱讀能力的現代文盲。「許多先進國家為了重建國民的閱讀能力,『經典再閱讀』成為重要風 潮;」他說,但是在台灣,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綱要中,古典文學的比例卻逐漸下降。「你要去推 中國經典再閱讀,馬上就會遇到很多政治上的反挫。」

C2.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中壢國中國文老師李威娜表示,現在小學課程以活動、學習單為主,孩子習 慣以三言兩語打發作業,非常不利傳統語文教學。有些作業要求上網找資料,學生更是直接下 載,連字都不必寫了。

C3.小學的國語課從十年前的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五堂。馮永敏觀察,「時數減少,第一個犧牲的 就是老師自己最不擅長的書法,和批改費時的作文。」作文,反映的是邏輯思考能力。如今作文 能力下降的後遺症已逐漸顯現,孩子多跳躍性思考,無法條理分明地陳述事實、闡述問題。以 後,怎麼在職場上推銷自己的策略?

C4.「其實中國的經史子集,換成現代語彙,就是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高雄醫學大學國文助 理教授李玲珠指出,要加強人文素養,捨中國古典文學而何求?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轉型成功 教官成校園安定力量

這篇報導報告被採訪的一些學校人員對於教官去留的看法,並主張,基於教官帶來的安定力量,他們應該留在校園。
  1. 我們有什麼理由讓教官退出校園?
  2. 根據這份報導,我們有什麼理由讓教官留在校園?這些理由適切嗎?
...
張凡 中國時報

因南港高工教官干預學生活動,使得「教官該不該退出校園?」再度引起熱烈討論。中國時報最近採訪台灣8所高中職及大學,這些學校一致認為「教官是校園安定的力量」,學校沒有教官會很麻煩;即使校風民主、開放的台大,也不要教官完全退出校園。

北市南港高工有學生在網路上發起「港工憤青反六輕」活動,不料竟遭教官以「鼓動學潮」恐嚇嚴辦。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及人本教育基金會決定推動修改「教育基本法」,讓教官完全退出校園。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說,目前學校教官剩3,700位,其中2,700位在高中職、1千位在大專院校。高中職一定要有教官、大學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但目前幾乎所有高中職及大專院校都還有教官。

台北市開南商工校長林本博肯定「教官是校園安定的力量」。他指出,有好幾次,學生在外面受傷,教官一直在醫院急診室陪伴並協助處理,到天亮才離開,這並非一般老師可以辦到。台北市惇敘商工校長李繼來說,一旦教官退出校園,校園秩序會變得更亂。

大學可不設教官,但實際上連台大都不希望教官退出校園。台大主祕張培仁說,當教職員下班後,校園安全是靠教官和駐警維護,學生在校內、外發生緊急事故,通報系統由教官處理,「只有軍人可以忍受24小時不休息,下班也是輪值。」台師大和政大也都認為,教官有必要存在於校園。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無性別的教養 小寶貝引發「風暴」

下面這篇報導關於加拿大一對夫婦教養小孩的方式、他們受到的批評,以及他們的回應。

我目前想到的問題是:

  1. 對小孩的性別保密,有助於他擺脫「社會偏見的束縛」嗎?這裡的「社會偏見的束縛」是什麼?
  2. 該夫婦的回應「全世界必須知道,好奇小貝比兩腿之間的東西,既不健康、不安全也跟偷窺狂沒兩樣。我們知道怎麼回事,也會繼續保持其乾淨、安全、健康、不公開(而非祕密)的一面」("the whole world must know what is between the baby's legs is unhealthy, unsafe and voyeuristic. We know – and we're keeping it clean, safe, healthy and private (not secret!)")有道理嗎?
  3. 著眼於小孩的福祉,該夫婦的作法合理嗎?

...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加拿大四個月大寶寶「史東」(Storm,風暴之意)金髮藍眼,長相很可愛,但史東究竟是男是女則保密,旁人不得而知,而史東果真人如其名,一出生就帶來風暴,掀起社會對性別該由社會規範抑或由小孩長大後自主選擇的論戰。

卅九歲的史托克和卅八歲的魏特里克這對夫婦,當然知道史東的真實性別,但不希望小孩這麼小就受到社會性別偏見的束縛,所以決定對史東的性別保密,讓其長大後自行決定。

目前知情者只有少數人,包括夫婦倆、兩個兒子(分別是五歲的傑斯和兩歲的奇歐)、兩個助產士及一位親密友人。就連祖父母也被蒙在鼓裡。

但此舉招來社會強烈批判,從電台叩應節目乃至美國電視談話節目,莫不圍繞史東打轉,批評父母不該拿小孩子做實驗,導致其一輩子受欺負。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譴責,魏特里克不改初衷,她在廿七日發給親友的電子郵件中指出,「全世界必須知道,好奇小貝比兩腿之間的東西,既不健康、不安全也跟偷窺狂沒兩樣。我們知道怎麼回事,也會繼續保持其乾淨、安全、健康、不公開(而非祕密)的一面」。

刻意保密史東性別之外,這對夫婦養育另外兩個兒子的方式也頗具爭議,但魏特里克反駁,這些批評都戴著有色眼鏡。她說,傑斯與奇歐都清楚自己是男生,但是她一再鼓勵他們掙脫性別規範,自在做自己。

傑斯喜歡粉紅色的衣服,將長髮紮成辮子。奇歐喜歡紫色,一頭金髮披在肩上。兩兄弟的外貌讓許多人誤以為他們是女孩,因而遭到歧視。但魏特里克堅稱,就算遭人白眼或批評,仍不能剝奪小孩對衣服與髮型的選擇權。

而談到史東,魏特里克說,四個月的小孩還在學習認識自己,不適合將性別硬套在其身上。她強調,多數小孩被貼上男或女的標籤,以求安心與安全生活,但這樣的做法在他們的經驗中並不成立。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多元伴侶」對家庭的危害╱陳小小


在這篇文章裡,陳小小以維護家庭價值為理由,反對多元伴侶這種價值觀(或生活方式)。使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陳小小企圖論證多元伴侶的價值觀一旦落實,許多可貴的家庭價值可能會被各種痛苦取而代之。

這篇文章平鋪直述,但除了主要的論證之外,也隱藏了一些輔助用的小論證。可能的思考方向有:

  1. 「多元伴侶」是什麼?陳小小對於「多元伴侶」的解讀跟一般人一樣嗎?
  2. 就陳小小對於「多元伴侶」的說明,陳小小舉的那些例子是否適切?那些例子裡的「多元伴侶」,是否會受到她提到的多元伴侶價值觀所支持?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推論練習怎麼玩

推論練習是一個培養分析理解、批判思考和清楚表達能力的地方,你可以任意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文章,仔細閱讀之後留言討論。同時,下面這些意見可能有點幫助:

關於理解文章
  • 文章裡的主要主張是什麼?作者提出什麼理由支持他的主張?
  • 你同意他的主張嗎?
  • 你認為他舉出來的理由足以支持他的主張嗎?
  • 在他的文章中,是否犯了任何推論錯誤?如果是的話,在據此進行反駁之前,你能幫助他把論述建立得更好嗎?

關於留言回應
  • 勇敢發表自己的看法,被婊就被婊。如果你不發文說明自己的看法,也不願意挑別人的錯誤,那麼你自己不會進步,也無法協助別人進步。
  • 在提出自己對於某個論點(不管是來自於文章,還是來自於別人的留言)的意見前,如果你先把自己對於這個論點的理解交代一下,通常會有助於別人搞懂你的意見,以及發現你犯的錯(如果有的話),不管如何,這都能增加討論效率,以及你進步的速度。
  • 可以的話,隨時關注自己是否把意見表達得夠清楚,必要時可以舉例說明,如果你寫的東西別人很難搞懂,要嘛不會有人理你,要嘛別人對你的回應常常會是出於誤解,不管如何,結果都不會讓你太開心。
  • 注意文法和錯別字,使用通用的語言能增加溝通效率。
關於別人的留言
  • 你有理由注意別人對於同一篇文章的留言,因為他可能提供了你沒有想到的論點,或者你認為錯誤的論點,不管如何,當你理解並回應,你都是在試圖釐清議題,並且協助彼此進步。

上面的一些提示來自「有建設性地回應網路留言」。此外,你可以在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論理方法」分類中找到更多或許有助於分析文章和判斷謬誤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