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社論-四書需以熱情授之,非以考試逼之


這篇文章提出一些論點支持四書教育,這些論點當中哪些有道理,哪些沒有道理?

...

社論-四書需以熱情授之,非以考試逼之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中新國文課綱,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四書列為必選,這原是深具遠見的政策,但不少人卻批評此舉將增加學生的負擔,壓縮學生發展多元興趣的空間,對此我們有不同的看法。

長久以來,在升學影響教學下,高中老師教古文、學生讀古文皆以獲取學測高分為目標。這樣的學習自然難以領略古人文采之壯闊、意境之深遠,因此沒有熱情的學習,聽聞四書列為必選,怨聲四起也就不足為怪了。

1.然而四書果然這麼乏味嗎?當然不是。不久前大陸學者于丹所出版的「論語心得」一下子就賣了四百萬本,顯然四書及古文詩詞是充滿哲理與趣味的,只要老師能以熱情深入淺出的講解,必定能讓學子們重拾學習的樂趣。這些哲理非僅有助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中的文采與思辨對於邏輯的推論與言語的發表能力,更有莫大的助益。

2.許多人記憶中的論語只有「吾日三省吾身」、「父母在不遠遊」、「民無信不立」等等。事實上,論語把許多混沌的概念做了清楚的定義,讓美德與貪婪、公利與私欲有了明確的界線,「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貞而不諒、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和而不同」這些散見在論語的隻字片語,蘊藏了多少人生哲理;泰與驕,威與猛看似一線之間,但歷史的興衰、人生的成敗,經常就在這幽微之間。

3.四書也充滿了思辨,經由孔子與弟子們的辯論,今天人們推崇講氣節的文天祥、史可法,對於投降匈奴的李陵、在元朝出仕的趙孟頫難以認同。孔子也持相同看法嗎?論語《憲問篇》剛好也有這麼一段,子路與子貢詢問孔子:「管仲沒有追隨他的主子公子糾一起死,反而投效他的敵人齊桓公,是不仁」;孔子非但不責備管仲,反而稱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孔子心中想的是天下黎民的大仁,而非忠於一姓一氏的小仁。這些精采的對話,迄今對我們仍有莫大的啟示。

4.論語與孟子也有許多關乎經濟政策的談話,迄今讀來仍令人受用無窮。論語《顏淵篇》裡記載著魯哀公在經濟蕭條時把稅率升至十分之二,依舊不足因應財政所需,他問孔子的弟子有若說該怎麼辦?有若主張將稅率降至十分之一,魯哀公聽不懂,有若說了一句千古名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有若雖沒有讀過經濟學,但其遠見已然超越許多經濟學家。近年金融海嘯各國提振經濟的重要策略之一,即是調降稅率。

5.但儒家也不盡然在每個時刻都主張降稅。西元前三世紀大商人白圭主張效法鄰國,把稅率降至二十分之一,孟子在《告子篇》裡與白圭有精采的辯論;孟子以鄰邊的貉國經濟規模不同於中國,認為不宜把稅率降至二十分之一。兩千年後的今天,同樣有許多人像白圭一樣,絡繹不絕地建議政府效法鄰國調降遺贈稅、營所稅,這樣的主張是否有道理,讀了四書也可以給我們一些新思維。

6.四書裡所蘊涵的哲理及趣味很難述盡說竭,它就像一座礦山,誰挖得深,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寶藏。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是台灣知名的經濟學家,1960年代讓台灣經濟走向現代化的「十九點財經措施」即由其起草,他寫過無數氣勢磅礡的文章,改變不少政策走向。他所以能以一管勁筆游刃其間,就是因為他古文讀得多,他曾說:「孟子、左傳及古文觀止我都背過,我寫文章多得力於這三本書。」

7.非僅王作榮認為四書等古文的閱讀重要,詩人余光中也在前年發表文章反省九十年前棄文言、行白話的五四運動,他說:「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應該不算學究中的遺老。讀了六十多年的英詩,教了五十多年英詩,也做了半世紀的翻譯,我的結論是:古典文學與古文對現代作家的修養與氣度,教益至鉅。」

8.我們所以在這一份財經專業報紙發表這樣一篇社論,主張教育主管部會重視四書及古文的課程,實在是因為讀四書、古文已非僅僅關乎教育而已,更關乎國家競爭力。因為文字運用的細膩度反映的正是思想的精確度,沒有好的文字邏輯與思辨哲學,言語乏味、思想混沌,用之於私人企業自難有創意,用之於政府部門又豈能提出開創性的政策?

9.教育部把四書列為高中國文課綱必選,值得肯定,但這些課程仍得由學校老師為學生講解,深盼老師們能以最大的熱情,讓學生領略四書裡文采的壯闊與哲理的趣味。如此在教育上邁出的小小一步,對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將發揮難以想像的貢獻。

Comments (7)

Loading... Logging you in...
  • Logged in as
//1.然而四書果然這麼乏味嗎?當然不是。不久前大陸學者于丹所出版的「論語心得」一下子就賣了四百萬本,顯然四書及古文詩詞是充滿哲理與趣味的//

訴諸群眾?
當然這點也有一點點灰色地帶,因為似乎書的趣味性和銷量有正面比例關係是合乎常識的。(不過銷量和哲理則似乎沒有大關係。)
然而,就當銷量歸功於趣味,趣味也可以是完全來自釋者所用的文字和手法,而不代表四書及古文詩詞原文充滿趣味。

//這些哲理非僅有助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中的文采與思辨對於邏輯的推論與言語的發表能力,更有莫大的助益。//

推論在哪???

//事實上,論語把許多混沌的概念做了清楚的定義,讓美德與貪婪、公利與私欲有了明確的界線,「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貞而不諒、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和而不同」這些散見在論語的隻字片語,蘊藏了多少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和「清楚的定義/明確的界線」是兩回事吧?

//3.四書也充滿了思辨,經由孔子與弟子們的辯論...這些精采的對話,迄今對我們仍有莫大的啟示。//

對話是就思辨?

//4和5的「經濟學」//

那現代經濟學是否沒有類似(且更深入和精進)的概念呢?要學經濟,為何不讀最新的經濟學知識,反而返回古書裡去鑽?鑽古書會讓人聰明點嗎?打個比喻,攻讀生物學的演化論,有讀《物種起源》會比直接讀現代的各種演化論著作較能認識演化論嗎?我不排除讀古書有啟發新思維的可能性,但新思維非得要從古書啟發?是不是不讀四書就不能成為好的經濟學家?
//「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應該不算學究中的遺老。讀了六十多年的英詩,教了五十多年英詩,也做了半世紀的翻譯,我的結論是:古典文學與古文對現代作家的修養與氣度,教益至鉅。」//

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是否完全可比的呢?
而且,對無意成為作家的人來說,這不成閱讀四書等古文的閱讀重要的理由。

//8.我們所以在這一份財經專業報紙發表這樣一篇社論,主張教育主管部會重視四書及古文的課程,實在是因為讀四書、古文已非僅僅關乎教育而已,更關乎國家競爭力。//

很強大的邏輯跳躍……

//因為文字運用的細膩度反映的正是思想的精確度,沒有好的文字邏輯與思辨哲學,言語乏味、思想混沌//

跟四書關係何在?
古文用詞用字跟現代語大不相同,古文如何提升今人在文字運用的細膩度和文字邏輯?

其餘不贅,總之很有cherry picking的感覺
1.「不久前大陸學者于丹所出版的「論語心得」一下子就賣了四百萬本,顯然四書及古文詩詞是充滿哲理與趣味的」

1-1銷售量不足以判斷書中所蘊含的哲理與趣味的「量」。充滿哲理與趣味顯然是主觀的感受,認為四書有哲理與趣味的人也不見得足以代表高中的師生。

1-2鑽牛角尖點,論語也只是四書之一,無以推論出「四書及古文詩詞」的相關結果。
2.文中關於「邏輯推論、言語表達」、「經濟政策」的種種看法,我認為現代都有更多更好的教材,諸如基本的邏輯學、經濟學,沒有非得學四書不可。且根據我對四書的印象(高中每次段考都有論語和孟子,大學入學考出題範圍包括四十篇古文,而我的國文學測成績滿分)以及文中所舉出的例子,四書裡並沒有所謂的「理性思辯」,而是儒家觀念的一味灌輸,他們的真理通常來自孔子或孟子最後作的結論。
3.文中含有太多意義含糊或未被證成的主觀感受與論證,像是「歷史的興衰、人生的成敗,經常就在這幽微之間」、「迄今讀來仍令人受用無窮」、「迄今對我們仍有莫大的啟示」、「這樣的主張是否有道理,讀了四書也可以給我們一些新思維」、「四書裡所蘊涵的哲理及趣味很難述盡說竭,它就像一座礦山,誰挖得深,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寶藏」等,都不是支持讀四書的好理由。
4.王作榮的例子是訴諸權威,他對台灣經濟的貢獻跟四書毫無關聯,而縱使他文章寫得好,也未必表示讀四書古文文章都能寫得好。余光中的例子亦是,尤其他說古文增益的是現代作家,顯然無法代表全體的師生,即忽略了學生多元興趣的發展:憑什麼要求大家都得學一個能讓你文章寫得好的學科,當每個人的興趣都不同時。
5.以上,我認為縱使四書充滿了哲理趣味也能對學生在各方面有益,也不該佔用四個學分,犧牲掉學生的選修空間。何況它未必有這樣的條件。

欸為什麼我貼上去系統說我的留言太長要分段啊?怎樣才不用?

Post a new comment

Comments by